
我们何曾想过,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留下的痕迹,会被媒体报道为如石油一样的资产——数据。全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数字化进程,又迎来了接下去几十年势不可挡的万物互联,不禁让我想要提前一窥数据究竟具有多大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快速数字化,也看到产业界对数据价值的偏见,并通过分析后对“数据对自己的价值”感到迷茫和期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特别是当一个人遇到一次较严重的病痛之后,常会有的体会。健康对于个体来说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但过去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个黑盒子。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身体指标可以用便捷、及时的方式进行测量。包括:心率、体脂、体温、骨量、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睡眠、行走步数...这些指标甚至可以通过我们排出的汗液、唾液以及像皮肤一样的柔性电子进行测量,减少我们跑医院排队问诊的次数和排斥情绪。
如果获取资讯信息是我喜欢做的事情,那么社交就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由于社交工具和互联网,我能非常方便地联系到朋友。过往社交常发生在大厅或茶楼里,现在我通过微信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着。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近期的感受,并为我的朋友点赞;我将我喜欢的朋友拉成了群组,并在群里面分享我觉得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我与我的家人保持着频繁的沟通,时常还会打上一次电话。
我过去只在线上买一些书籍和电器,但购物车中总会多出女主人添加进去的东西。如今,由于在线支付的便捷,我在网上留下的消费数据已经比以前多太多了。购买的书籍、购买的电器、吃过的餐厅,买过的衣服,停车的场所,点的外卖, 住过的酒店,买过的药,甚至是买过的菜。随着银行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我的入账流水、贷款和还款记录、信用卡记录、理财记录,全都留下了痕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去过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也必须体验每个地方的环境数据。即使我今天就在一个城市,办公室、吃饭的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天气、噪音、温度、粉尘、光照、湿度、PM2.5、水质等数据也千差万别。我希望这些数据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如果我监测到我长期处于一个噪音超标的地方,我就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了。听说3D打印技术发达了,以后如果可以把我所处的环境通过3D打印刻画出来,我就能准确的跟家人讲我在其他城市的故事了。
写文档,做PPT,和同事沟通…这或许是从事互联网相关的人,最常见的工作内容。我一天发送了多少条消息,做了多少页PPT,开了多少次电话会议,在日记中记录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在印象笔记中撰写了什么文章。工具数据,能够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它太多太具体了,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它。工具数据,最能代表我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想法。
这份数据可以用于干什么?对于微信来说,大部分用于投放精准广告,用于个性化资讯推送,剩下的大概是用于生产“每年全国人民到哪旅游,几点起床”之类的研究报告了。我是因为微信上的广告、精准资讯和研究报告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微信的强大,主要来源于“大家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我发的朋友圈,我浏览的文章,我收藏的信息,我用微信支付所付款的记录,对微信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影响。
同理,淘宝有我所有的购买、搜索、浏览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用于向我投放精准广告,以及生产“哪个省的人更喜欢买大闸蟹”之类的研究报告。我是因为淘宝的精准广告和研究报告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淘宝的强大,主要来源于“卖家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我在淘宝的购买、搜索、浏览记录,对淘宝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作用。
还有,百度有我大量的疑问、浏览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用于向我投放精准广告,并优化搜索结果的排列顺序。我是因为百度的精准广告和更优的搜索结果排列顺序才对它不离不弃吗?我觉得不是。百度的强大,主要来源于“信息都在这”的品牌效应。从这个角度,我留下的搜索、浏览记录,对百度的强大有推动作用,但没有奠基式作用。
数据要变成石油,就要像石油一样可以无差别的生产动力,为社会上几乎各行各业提供能量,为每个个体提供能量。在当前,数据是石油,只是一个期望,只是产业界的一个假想罢了。大部分成功的数字服务商,主要在于其核心业务所依赖的基本数据与逻辑跑通,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附带个人数据,并没有能够高效的被利用。这种不利用,不是来源于不想利用,而是不知道能用于除广告、预测之外哪个地方。这提醒我们在看待数据的价值时,不要盲目乐观。
数据在企业手中,运用得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张翼成教授在《重塑》一书中也强调过:企业的目的与个人的目的,不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即使说数据用于广告和预测也是一种价值,那这个价值对于企业更加有效,对于做为用户的我来说,它只是让我花了更多钱和注意力罢了。结合个人数据主权的启蒙,我自己产生的数据究竟对我有什么价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事实证明,数据是可以换算成金钱的,只是达不到值钱的程度。想要依靠在数字世界中产生的数据赚钱,一年到手收入很有可能会让我大失所望。这与企业因为我们的数据获得巨额回报似乎不相符?其实企业主要依靠我们的注意力赚钱(也就是广告,当然也有如购物或游戏充值),数据在其中产生的利益目前是比较低的。就算企业能将因我的注意力和数据产生的收益中的绝大部分分配给我,我的收益也不容乐观(我曾按广告行业的实际广告和数据价格估算,我一天因注意力和数据的收益平均下来每天为1块钱左右)。对企业来说,这一点收益乘以数以亿计的用户,收益就很客观了。我的数据并不值钱。
我认为这并不是特别吸引我。我每天去了哪些地方,吃了什么午餐,心率是多少,买过什么书,发过什么朋友圈,记过什么日记…我的大脑里基本都存储着,我为什么还要在一个APP里浏览这些数据呢?是的,我很少有兴趣去看这些枯燥无味的数据。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使用相机和相册呢?我每天拍的照片都存储在那,我很少去回看它。但我仍旧在不停地拍,不停地存储。
如何更高效的找到适合我的信息?我的Google搜索记录和Pocket收藏夹数据中,充满了我关注的信息,但都是我每周主动花时间去信息汪洋中淘出来的。我在Twitter和微信公众号上订阅很多话题,期望能够减少我主动寻找信息的压力。尽管如此,我常获取到旧信息或者雷同信息,我因没有及时获取到最新信息以及没有新信息而苦恼。这个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但是否有机会进一步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呢?
答案是明确的,没有人希望自己拥有不健康的身体。健康数据提供了对我身体的及时监控,我期望利用它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及时发现自己的潜在健康问题,即使在得病期间也能辅助我进行治疗。《游戏改变人生》中给了非常多的能够有效增强自身健康能力的方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是通过自我欺骗以达到精神健康,但情绪是否长期维持积极确实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
有很多实例证明,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有助于人们战胜困难。健康数据能够近实时的给出反馈,配合游戏化中各种机制,我可以更好的管控自己的身体。同时,利用可穿戴设备制造“身体感觉”,比如能够让我感觉到周边正有生化物质进入我的血液,在监测到不良习惯时让我感到疼痛, 在我感到压力时释放放松的电信号…甚至,在做自律但辛苦的事情时,身体可以直接感到愉悦。